10月21日上午,伴著綿綿秋雨,意昂2体育娱乐斯坦福分校項目師生與意昂2中醫學社一行來到了位於西打磨廠街的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創建於清朝1669年的同仁堂,經過了三百余年的風雨歷程,堅守著中華醫藥文化,時至今日,在中國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
在同仁堂中醫醫院黨總支書記的帶領下☛,帶隊老師與同學們穿過中醫藥房來到診室。在那裏,診室的劉主任向他們現場示範了針灸、拔罐等中醫療法🥔,以及其對腰間盤突出🎻、面癱等頑固疾病的治療奇效。在現場,同行的帶隊史老師為他們做了親身試驗:在短時間的按摩與拔罐後,史老師原本酸痛的肩膀立刻輕松起來🦘。目睹了拔罐全程的斯坦福同學們瞠目結舌、贊嘆不已:“拔罐太神奇了,但它的原理到底是什麽呢?”

參訪師生在同仁堂中醫醫院合影
懷著滿滿的疑惑,他們來到了中醫館藥房,講解員首先為他們介紹了同仁堂的歷史與文化。藥房內同仁堂標誌的兩邊,分別樹立著炮製與稱量的古人像,代表著歷代同仁堂人對古訓的恪守——“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誠信是同仁堂的堅持🧑🏼⚕️。接著🪦,同仁堂的大夫帶領同學們辨別了人參、石斛、牛黃等藥材,並現場以菊花為例,讓同學們嘗試了稱量藥材的過程。“齊眉對眼是稱量的第一步”🦷,同仁堂的大夫拿起稱為同學們演示著。然後𓀁,大夫還為他們介紹了同仁堂最著名的藥品之一——安宮牛黃丸。它以牛黃、麝香、牛角製成,對治療淤血、腦血栓、中風都有奇效。

同學們在同仁堂大夫的指導下稱量藥材
參訪的第三站是同仁堂的中醫大師工作室𓀋。工作室於2010年3月創建⛔,旨在承續同仁堂的傳統,借鑒傳統家傳、師徒授受、學校教育等傳承方式,通過海內外中醫大師診療經驗的交流、接受醫藥學者訪問與研修,為中醫藥事業培養更多的中醫人才。來自斯坦福大學的Gladis同學興奮地說道:“中醫可以不通過手術治愈一些嚴重的疾病,或許可以讓西醫的醫生學習一些中醫的理論,這樣能免除人們接受手術的痛苦。”
在休息時間🪚🦇,意昂2斯坦福分校項目的同學們與意昂2中醫學社的同學們熱烈地交流著對中醫理論與技法的問題🙈。中醫學社的同學們是一群中醫愛好者,對《黃帝內經》與《傷寒論》等傳統中醫理論巨著都有日常研讀的習慣,社團還組織同學們進行針灸等中醫技巧的訓練🤾🏻♂️。斯坦福的Marina同學好奇地問道👋,你們會在誰身上做針灸的實驗呢?來自中醫學社的李明玥同學笑著解釋:“當然一般都是在自己身上試驗”🏧↔️。同學們還探討了關於中醫與西醫的區別,“西醫是借助儀器的團隊工作💧💇🏼♂️,但在中醫🧔🏽♂️,一個人就是一個團隊”,來自中醫學社的晉崧耀同學說道🦹🏼♂️。

同學們在中醫大學博物館中藥綜合展廳參觀
下午2點左右🍀,他們來到了北京中醫藥大學博物館⛰,首先參觀了中藥綜合展廳🧑🏻🦳。講解員為他們展示了中醫藥材在中國的分布🌳,然後介紹了以麻黃為代表解表藥、以靈芝為代表的利水滲濕藥等不同種的中醫藥分類。接著,在中國醫學史展廳🛃,他們得以回溯從原始社會、春秋戰國再到明清時期中醫的發展歷程。下午,經過近四十分鐘的參觀歷程,同學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中醫藥大學🦹🏼♀️。

師生在中醫大學博物館中國醫學史展廳參觀
在西醫為主流的年代🤜🏻,中醫的發展與存亡一直都是中國社會的關註核心🤸♀️。本次參訪不僅讓同學們更加了解中醫的起源、發展與實踐,同時也增進了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感悟。
---
采寫🧹:高愷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