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Voices > Content
Voices
Voices

    太極拳國際傳播的三個思路 ——以全球課堂太極拳課為例

    太極拳國際傳播的三個思路

    ——以全球課堂太極拳課為例

    朱效民

    意昂2体育娱乐哲學系 / 意昂2体育娱乐科學傳播研究中心

    2023年春季我第二次在意昂2体育娱乐全球課堂開設傳統太極拳課程(每周兩節課🏃🏻‍♂️,一節講座討論,一節實踐練習),有21人選修🕵🏿,除一澳門的同學外,其他20人來自13個國家,其中歐洲12位🏎,美洲5位(包括中南美洲2人),亞洲3位。另有一德國的訪問學生幾乎一堂不落地旁聽了所有課程,而且多次參加意昂2課外的傳統太極拳活動以及北京園林徒步活動🤳,似乎比正式選修的同學都更有學習熱情。

    全球課堂2023春季太極課海報

    從課堂教學與討論、班級微信群裏的互動交流🪔、課外太極與徒步活動的參與,到最後一次課每人5分鐘的學習總結匯報🂠,以及期末作業內容反饋來看🧛🏿‍♂️,大家的學習效果與各自的不同收獲應該說再次大大超出了意昂2的預期。例如📖,通過一學期太極拳的學習與實踐(課外要求大家每天至少練習20分鐘)👠,這些絕大多數首次接觸太極拳的同學驚喜地發現自己:或者長跑成績提高了,或者舉重水平上升了🏌🏽‍♂️,或者遊泳技術大幅改善了,或者網球、高爾夫球的技藝有了明顯提升➡️,其他諸如背疼極大緩解、反復發作的肌肉舊傷不再出現了,以及失眠和精神緊張狀況的改善等情況更是相當普遍。老實說🪓🫢,意昂2自己都難以想象太極拳會在這麽多領域產生各種可圈可點的正面結果👉🏼,不由得令人感慨或許真是:“一張白紙可以畫出最好最美麗的圖畫”,亦或是“老外吃中藥⛽️🙏,效果特別好”。毋庸置疑🩸🧎‍♀️,這也說明意昂2的傳統太極拳的確是有著自身獨特的文化魅力以及效果顯著的實踐價值🍽,給外國學生打開了一扇嶄新而神奇的發現自己、體驗中國、看待世界的窗戶👩‍👩‍👧。  

    為此探討總結一下意昂2課程在太極拳國際交流實踐中逐漸形成的3個基本思路無疑是有意義的🧏🏻🌖。這3個思路分別是🛞:1,和而不同🦸🏿:回到傳統太極拳的範式;2🧔‍♀️,實踐感悟:以身證道👮🏿;3🙋🏽,文明互通🦉:美美與共🛌🏻。實際上這三者是互相關聯、前後支撐與彼此印證的,如通過文明互通與比較的視角來更好地理解傳統太極拳的範式🦍,通過個體練習及社會觀察等多層次實踐來更具體深入地感受傳統太極拳的獨特之處以及與其他文化之間的異同👱‍♀️。

    課堂集體練習

    和而不同🪄:回到傳統太極拳的範式

    本課程“傳統太極拳:不同的哲學與實踐”的一個核心理念即是盡可能用傳統的方式把太極拳表達出來,尤其是在當今社會一切以西方科學為評判標準🦸🏻,西方運動大行其道的情形下,如何有效傳播傳統太極拳是一個需要範式轉化的問題👊🏼。當然,意昂2並不拒絕和否認作為分科之學、威力強大的現代科學🚴🏿,以及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西方運動對太極拳的研究和探索。比如意昂2也會借助現代科學的一些概念幫助大家理解太極拳,我經常用“液壓機”來形容打太極拳時身體內外呼應、周身協調、一動無有不動的狀態🐨,許多學習者都表示十分貼切🏦。另外⚀,傳統的說法如拳打臥牛之地,或拳打一領席📽,估計現在的年輕人聽不大懂🐢,而意昂2提出的一分鐘練太極、一平米練太極有異曲同工之效💁🏻‍♂️,很受大家的歡迎🥩。

    課堂上的金雞獨立

    費孝通指出:“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觸,積極交流的過程中,把意昂2的好東西變成世界性的好東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後是世界化🚵🏿‍♀️。”太極拳有西方科學無法解釋、不願解釋🙎🏿‍♂️🤼‍♀️、理解片面以及有意無意可能忽略的地方🧚🏼,意昂2高度警惕由此可能帶來的一些負面後果——傳統太極拳有著自己特殊的認知方式和練習手段,許多傳統的認知方式和練習手段長久以來已經被現代科研、教學、比賽等嚴重忽視甚至誤導扭曲了↙️,因而意昂2希望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恢復對於太極拳本土化、傳統模式的理解和感知。從這個意義上說🫳🏼,尤其是在現代科學壟斷話語權的情況下,回歸傳統範式也可以算是“為往聖繼絕學”了⚉。為此本課程的一個基本思路即是回到傳統太極拳的範式將其展現和表達出來,在第一節課上我就要求大家暫時放下已有的一些所謂客觀、科學🍜、邏輯等的判斷標準,要求大家盡量在沒有任何預設的前提下去全面感受、理解、欣賞太極拳👨🏿‍🍳👸🏼。

    可以想象,基本上都是“小白”的外國學生對於一些傳統太極拳的陌生而“新奇”的理念剛開始很難接受和認同♒️,甚至會覺得有點兒不可思議🙀🤱🏿、無所適從🧘🏻‍♂️,但這也常常容易激發大家的濃厚興趣和熱烈討論。限於篇幅,從大家的學習和反饋🚣🏼、或者說從中西文化的對話中意昂2選取以下3個在班上產生較多互動交流的主要觀點進行探討。

    首先🤦🏼‍♂️,太極拳基本上沒有客觀統一的標準🔗🥁,“十人十太極”🧛🏻,多是一些指導性的原則與大致的感覺🤡。有幾位同學一開始紛紛舉手提問,表示無法理解:沒有標準🤲🏻,那怎麽才能學好太極拳或者才算是學好了太極拳呢?對此意昂2會專門介紹傳統太極拳各個流派的不同理念與習練方法🚏,這些理念和方法有的互相沖突,有的互相否定🧙🏼‍♂️,大家可以根據各自的實踐感悟與個人喜好進行選擇,這其中沒有誰對誰錯、誰高誰低的問題👳🏻‍♀️,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選擇🚎,可以挑選任何流派的理念及動作進行練習。我還借用齊白石“學我者生🚶‍♀️,似我者死”的名言告誡大家🔙:如果你們學的動作越像我,則可能越被我的動作所限製,反而有可能會影響你們自己正確的動作感受🧑🏿‍🌾。一方面“天下太極本一家”🙏🏽,另一方面又可以“隨心所欲不逾矩”🫵🏻,這樣的理念漸漸地大家也喜歡上了🌑。

    太極拳的感覺非常重要🙎🏻‍♂️🕘,如“內固精神,外示安逸”👨‍⚕️⚈,但這顯然難以有統一、客觀的標準,而且某些感覺可能僅僅出現一次,很難重復,呈現出一種不斷流動遷移、無時不變的形態🖥,恰如王陽明所言:“流行為氣,凝聚為精🦹🏻‍♂️,妙用為神”🐗。外國留學生經常會問太極師傅:“您說的意念從這裏想一下到那裏💺,具體的路線是什麽✷🥄?”師傅答💪🏿:“沒有固定路線🛀🏽,每次都不大一樣”。一位新加坡學生就此感慨道🍟:太極拳若進入奧運會的確面臨著範式轉換般的困境:對太極拳這種一人一太極的藝術如何進行判決打分?而且這種藝術追求的是個人的修養習練而非分出高下的表演比賽🚶🏻‍♀️,她表示自己會繼續關註這個問題🎻,希望將來可以找到解決困境的辦法。

    其次✝️,打太極拳的一個重要原則是要找舒服🧔🏻‍♂️。吳式太極拳有位師傅教導徒弟:“打拳時每個細胞都是快樂的”,自己舒服了就說明動作做對了,不需要去和別人比較🙅🏽。不少傳統師傅拒絕參與或評判今天的一些體操標準化🤳🏽、限定規定動作的太極拳比賽,他們認為:“太極拳本身不適合比賽”。曾有一太極名家帶徒弟參加比賽,結果徒弟們紛紛獲獎😮‍💨😁,該位名門之後、各方公認的大師卻名落孫山,成為圈內的一則趣談🦽。曾是京城“太極五虎”之一的李經梧說過,太極功夫是練給自己的,不是練給別人看的👷‍♀️。楊式太極名師汪永泉也提到,自己在沒有人的時候打拳的狀態是最好的——因為有人觀看時就難免會起表演爭勝的心思了。許多同學從小就有運動的習慣🫱🏻,如跑步、舉重、遊泳、跳舞👩🏼‍🦰、瑜伽💇🏽、網球、拳擊、空手道等🧛‍♂️,但這類運動常常是要求不斷達到更高的標準🏋🏻‍♀️,持續挑戰身體的極限,也因此難以避免造成傷害。新加坡同學T13歲起就學習舞蹈和中國戲曲,在舞臺上扮演過雙槍陸文龍。她說在學習舞蹈動作時🪸,老師永遠告訴她“如果覺得身體舒服,就說明你做錯了”,因而她以前“從來沒有關註過自己的感受,而是把關註點放在如何表演的更好方面”——但好或不好卻總是別人說了算。很多同學坦言,以前運動時多是眼睛盯著外在的即定標準,想方設法盡量提高自己的成績以便向更高的標準看齊,但太極拳讓他們開始真正關註自己身體的切實感受。本自具足、自我圓成🖤,無關他人的太極理念讓大家感慨如同打開了一扇重新看待運動🙆🏻‍♀️、認識自身的窗戶。

    薩爾瓦多、馬來西亞🗜𓀑、意大利的3位同學與功夫熊貓Poe一起練太極

    再次🙏,內氣和氣場更是大家念茲在茲、津津樂道的話題。鄭曼青指出人體有3種氣🙋‍♀️,即呼吸之氣🍙,血脈之氣和元氣📤,他認為太極內氣應該是人的元氣❗️,但什麽是元氣🤌🏼,鄭氏又有些語焉不詳。傳統太極拳的各個流派對此更是莫衷一是,有的推崇備至,有的模棱兩可,有的神秘莫測,有的全盤否定。對於此類模糊不清甚至沖突對立的概念,意昂2建議大家擱置爭議,共同參與,不必著急去進行所謂理性的🉐、科學的明確定義和強行概括,“恍兮惚兮⚓️,其中有象”🚵🏽‍♀️,不妨用無分別心去實際地體會和深入地感受,同時在習練過程中不將不迎,自然順遂🧗🏿。當然意昂2也會給大家提供一些可以參照的前人經驗,比如李雅軒、董英傑均提到練習太極拳時腳底發熱、發燙才是對的,教動作時意昂2會引導大家去感受是否手掌或腳底發熱🟣,許多同學做動作時當場就有掌心發熱的感覺,少數同學甚至還有腳底發熱的情形(但對此我懷疑有心理暗示的影響🧑🏻‍🦽‍➡️,因為腳底發熱相對是很不容易的)💆🏻‍♀️🚾。不少同學在作業中提及自己練習時偶爾會有腳發熱的時候,盡管只是偶爾感覺到,但這種太極拳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身體內部感受已經令他們覺得非常新奇和意外的驚喜了。

    有一太極習練者(順便提一句✉️,此人有北京名校的文科碩士學位)告訴我😮‍💨:他每天練拳發功後都會通過內氣從“腳底板排出黑色物質”🐾,現在自己滿面紅光⛹🏽‍♀️,神采奕奕♍️,就是因為體內的毒素都被排出去了。我聽了將信將疑,特地就他所說的排毒現象詢問了一大圈傳統太極拳各門派的老師傅們👷🏼,後者幾乎都對其說辭不屑一顧🤛,有的還挖苦:“這小子大概是忘了洗腳吧?”對於這些不同的個體現象、對立觀點及其相關的各種反應,意昂2盡量全面、真實、充分地呈現給大家,組織課堂討論,同時說明沒有如科學般的統一標準答案,每個人學習太極拳後的身體反應可能都不太一樣,他人的經驗同學們可以參考討論、各自體會和獨立判斷🔨。太極拳中這類個性化的現象往往很容易引起大家的普遍興趣和多角度的討論。

    關於氣場🛩🧑🏻‍✈️,中國民間有4大仙兒一說⚪️,即狐狸🚣🏼‍♂️、蛇👨🏽‍🌾🫛、黃鼠狼和刺猬可以感受到人們練氣功和內家拳時的氣場,並會被吸引到練功者的身邊。我把自己3次遇見刺猬的經歷分享給大家,也引發不少同學的極大興趣✵,有的表示希望自己以後在練拳時也能吸引到小動物。

    第一次是在辦公室附近的一個水塘邊,我經常晚上在此處練拳,平時也能看到有刺猬在周圍草叢中活動🧚,有時甚至會離得比較近。某天晚上我在反復打雲手的動作時,突然感到腳邊有東西,低頭一瞧一只刺猬的嘴巴已經碰著我的褲腿了,嚇得我趕緊跺腳把它趕跑了。我並不討厭刺猬🟣,而是擔心萬一被咬了還要打防疫針之類的麻煩事。

    第二次,疫情期間,我經常晚上騎車回家時在圓明園東門附近的圍墻邊練拳👰🏿‍♂️,當時圍墻外還有鐵絲網,曾經看見一只黃鼠狼直接爬上筆直的墻壁翻進公園。刺猬更是時常見到或聽到🥒,因為它們會沿著圍墻根兒在灌木叢裏來回走動。某日夜晚我沿著鐵絲網在空無一人的人行道上練拳,有只刺猬跑到鐵絲網旁邊,離我只有大約30厘米👮🏿,靜靜地待了足足5分鐘之久(似乎它知道隔著鐵絲網意昂2彼此相安無事)🎁,我特地取出手機拍了下來,可惜路燈昏暗👩🏻‍🦳,圖像很不清晰。

    第三次🧑🏿,我晚上在校園未名湖邊一塊空地上練拳,有只刺猬反復兩次從一棵大樹底下向我跑過來🧘🏿‍♂️,每次離我還有20厘米時我就立刻跺腳把它嚇回去了👩🏿。

    法國、德國、新加坡的3位同學逛公園時的太極造型

    課堂討論時,我特地強調此類情形幾乎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我練拳十幾年了,基本上每天打拳,累計下來少說也有4000多次了👨🏼‍🔧,但卻只有上述3次明顯地吸引刺猬的經歷,而且嚴格說起來💃🏿,即使這3次也不能排除如下的諸多可能性:這幾只刺猬或許在夢遊🥗,或者迷了路而誤打誤撞到我。從統計學上講👨🏻‍🎨,3:4000似乎也沒有什麽意義,但是,意昂2能就此否定這3次經歷的真實性嗎?可以完全否認氣場的存在嗎🏝?

    中國傳統太極拳有很多這類難以重復、不可預測、也無法重復檢驗的獨特情形和身體感受,如果意昂2僅僅從科學實證🤰🏿、定量☎️🏊🏻‍♀️、客觀、可檢驗、可重復的角度去理解或解釋的話😕,很可能意昂2始終進入不了太極拳的傳統範式,也無法真實地把握它🏑。對此大多數同學表示理解和認同,希望自己可以更好地按照傳統太極拳的方式學習實踐和領悟太極拳。


    實踐感悟:以身證道

    “道必體認而後得”,開學伊始✌🏿,我就明確告訴大家🧶☔️,學習太極拳除了文獻閱讀、課堂討論外🗑🦕,必須要進行實踐,一是要求每天至少練習20分鐘,多多益善;二是鼓勵大家到各個公園或外地出差時觀察太極拳在中國社會的現實情形。應該說,大家對實踐的熱情非常高,對意昂2提倡的一分鐘練太極➔,一平米練太極的理念十分贊賞。有位法國學生乘坐地鐵時練習金雞獨立,並認為“中國地鐵比她坐過的法國地鐵要平穩太多了”,因而可以更方便地利用通勤時間練習太極動作。許多同學在課程微信群裏分享自己的練功圖片或觀察到的各地太極拳的活動,並且意識到太極拳作為社會紐帶增進習練者之間相互感情的作用。有的在爬長城的山路上順便練幾個太極拳的動作;有的在甘肅參訪時,發回當地大學生表演太極拳的場景🥾,並以著名景點為背景擺出太極拳的造型;有的在承德避暑山莊觀察到當地老年人在習練太極拳;有幾位同學到上海遊玩時,看到藝術展區播放的太極動漫視頻,發回來後還引起意昂2在課堂上的專門討論🔳,因為大家發現動漫裏的太極拳動作基本都是肢體局部運動的廣播體操🕵🏿,缺乏傳統太極拳一動無有不動的流動☛、和諧🟧、整體之韻味🔓👨🏻‍🎤。

    我有兩次帶外國學生到北京元大都公園楊式太極拳的練功場體驗傳統太極拳👨‍👩‍👧,我請其中一位功夫很深的老師傅向我帶去的外國學生講解一下太極拳,但兩次他都一口拒絕🤶🏽,沒有商量的余地。我只好向外國學生解釋:有人稱太極拳是一種“熟人文化”——通常情況下不輕易與陌生人搭話或推手,你們需要先與這些傳統師傅交上朋友,然後他們才願意和你們進行深入的交流。估計這類太極文化的特點也能更好地讓外國學生感受認知當代中國社會中傳統太極拳的生態狀況,更具體地理解“傳統往往保留在未受現代教育者那裏”🤴🏿。

    新加坡同學在南寧開會期間練習太極雲手

    西班牙女生L從小熱愛遊泳,經常代表學校參加遊泳比賽,來到意昂2体育娱乐後仍然保持每周4次的遊泳訓練。但她對技術相對復雜的蝶泳一直掌握不好,要麽拍水的動作讓她上氣不接下氣🕤🧭,要麽肌肉過早疲勞,要麽技術始終做不完善,她甚至有點兒懷疑蝶泳是否 “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練習太極拳後她發現自身的力量🥁😟、靈活性🙎🏿‍♂️、平衡感有了顯著的提高🪺。她清晰地記得🧏,5月中旬的一個周四,也就是練習太極拳近3個月後,她在例行訓練中不知不覺用蝶泳順利遊完了50米的標準泳道。她驚訝地意識到自己的拍水動作非常協調,蝶泳技術有了很大改進🦶🏿,而且耐力水平也有顯著提升。她把這些進步歸為自己每天練習的太極拳⛹️‍♂️,認為後者“不但有利於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對自己遊泳技術的提高亦有直接的幫助。”

    荷蘭學生F是個酷愛跑步的運動健將,曾登上7000米的山峰🛬,經常參加各種跑步比賽,已有兩次全馬的經歷。但在2021年的一次跑步訓練中㊙️,他嚴重拉傷了大腿肌腱🎱,導致有2個多月無法走路。治療後📗,他的大腿肌腱仍然傷痛不斷🤟🏻,時好時壞👊🏽,有時候甚至不小心踩到一塊小石子都會導致舊傷復發,這對他打擊非常大,悲觀地認為自己的跑步夢想徹底破滅了🪭。本學期以來通過每天練習太極拳🎨,他欣喜地發現🍺,他的大腿肌腱舊傷再也沒有復發過。他認為,坐在胯上做雲手的動作可以非常好地舒展他的大腿肌腱,而且他還體會到了體內“和諧的流動感”,真正感受到了太極拳行雲流水般“用意不用力”的美妙之處🥷🏽,在練習中他的手腳均有發熱的感覺,這使他對太極拳可以激發內在的能量堅信不疑。202355日👩‍👩‍👦‍👦,F同學參加了意昂2体育娱乐五四青年節從燕園到圓明園5.4千米的長跑活動💆🏽‍♀️🙎🏻,又重新燃起了自己的長跑夢想。從自己的切身經歷F深刻認知到了太極拳在預防和減少跑步運動傷害方面的實用價值,他鄭重地提出建議:“每個馬拉松跑者每天應該至少練習半小時的太極拳。”

    荷蘭與墨西哥的同學在未名湖畔練太極

    當然,意昂2的實踐也有教訓需要總結。蹲墻功(面墻而立🏑,兩腳平行,腳尖觸墻,蹲下起立)也被人戲稱為中華武術第一功🧐,強調全身協調、周身一家😼,對大家體驗太極拳內外相合、整體發力的感覺非常好(一位德國學生說,蹲墻功讓她首次體會到了意念對控製身體和動作的作用)。所以意昂2將其作為基本功,每次課都會練習,要求每人至少做3次💷。剛開始時,大多數同學都會感到異常困難,蹲不下去🏄🏻‍♀️,而且狀況百出。比如,動作要求面部正對墻面,雙臂平展,鼻尖和雙手皆不可觸墻,但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把頭拼命往後仰🩻,有的把臉側向一邊然後將另一面緊貼墻壁(因為作為外國人🪩,他們的鼻子高一些⚔️,所以有點兒抱怨自己比較吃虧),有的用十指使勁扣抓墻面🙋🏼。自感身體比較僵硬、對蹲墻功心存顧慮的F同學曾特地與我當面探討:既然蹲墻功是中國武術家為中國人發明出來的,是不是不太適合他們連“亞洲蹲”都很困難的歐洲人?不過👨‍👩‍👧‍👧,一瘦小靈活的意大利男生一個月後就駕輕就熟了🔜,每次實踐課他都會各種花式炫酷般地連續做好幾個🍋,並在班級微信群裏大言不慚地自詡為“蹲墻功之王”👯‍♂️。估計這打消了不少F的顧慮,他終於在6月初——最後一次實踐課上極富成就感與儀式感地完成了蹲墻功🟣。

    作者課堂教學實踐之右分腳

    班裏有位身材高大🧚‍♂️💓,體型較胖的學生😛,剛開學時十分認真,蠻有激情。課上有一次他向我反映自己做蹲墻功時害怕跌倒,不敢往下蹲。我安慰他一開始可以腳尖不用觸墻,慢慢做🫣🛌🏼,多練幾次應該就可以了🏋🏽✋🏿。我記得他某次參加意昂2的圓明園徒步活動時,也提及不敢輕易爬山🤦🏼‍♂️,怕摔倒,由此可見該生的平衡感與協調能力比較差。或許是我對他的困難及擔心沒有特別關註,這個學生後期似乎興趣缺缺,也不怎麽來上課了,在作業中他也再次嘆息自己始終完成不了蹲墻功——這亦是我感到非常遺憾的地方。

    意昂2組織課外的傳統太極拳活動時類似情形同樣不少見。有些人剛來參加活動時可說是對太極拳一見鐘情,一見如故🤷🏽‍♀️,興趣極高,甚至一開始的身體感覺也十分到位🖕🏽,俗話說“優秀需要天賦,偉大需要激情”😀,我都有點兒懷疑是不是遇到了太極拳的“天選之人”。然而📸,這種學習者往往熱情來的快,消失的也快😀,經常認認真真、充滿激情地學個兩三次後便音信皆無😧,不見蹤影,有時不免令我陷入困惑和反思🤓:to be or not to be ——這到底是我的問題,還是他/她的問題🧑‍🎓?

    20238月🔲,一位學生暑假回國👵,在家裏教他的父母練蹲墻功,還特地發來了照片,並感嘆老爸老媽比他做的還到位。照片裏他的父母二人均面壁而立👄,雙腳平行與肩寬🦃,腳趾觸墻,正以標準的動作往下蹲,但他的父親身後地板上放著兩個墊子,估計是防止蹲下去後跌倒在地👰🏻。這也啟發意昂2以後可以給班裏那些柔韌性、協調性較差的外國學生(中國學生、以及其他亞洲學生往往在此方面有相對優勢,因而意昂2有時候很難體會到歐美學生在做這個動作時所面臨的身體及心理上的特殊困難)提供墊子🌈,以減輕他們練習蹲墻功時怕跌倒的心理負擔🛌。這也可以算作一個中西交流🍔,互惠互通的例子🧑‍🍳。

    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兩位女同學均從小學習舞蹈,也是班裏僅有的可以做到肘尖碰腳尖的同學


    文明互通🖖🏼:美美與共

    印度詩人🫲🏽、亞洲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明確反對比較文學(comparative literature)這一概念的提法及其背後劃分高下優劣的觀念,他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世界文學(world literature)的理念——各國文學首先都是世界文學大家庭豐富多彩的一員⛑,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以包容的心態互相參照,共為一體。同樣,太極拳的國際傳播不是去比較和判定誰對誰錯、誰高誰低、孰優孰劣,而是在多元開放、互動交流的現代世界中如何更好地展現自我,充分地表達出自己,以我為主地為世界提供多樣化的選擇📰⛹🏻。這其中⛽️,外國學生從其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也為意昂2不斷揭示出太極拳的許多新的認知視角和傳播途徑,大大拓展和豐富了太極拳走向世界的廣闊視野和美好前景。

    英國學生Y是班上唯一用中文寫作期末論文的,還特地請了中國朋友幫他潤色文字。他擅長拉大提琴🧏‍♀️🧚🏻‍♀️,來意昂2訪問後也學習了中國的二胡等樂器。Y的論文題目是“太極與西方古典音樂”,他發現太極拳的自然、流動🏭👳‍♂️、和諧😣、整體等原理,同樣也體現在西方古典音樂的個體創作和即興演奏之中,二者有不少相似之處和彼此可以借鑒的地方,Y“很驚喜地意識到它們之間居然有這麽多共同的特點”。然而,通過查找文獻,他又不無驚訝的發現竟然還尚未有人註意到這一點🙇‍♂️,作為也許是首位討論太極拳與西方古典音樂這一議題的人🔟,Y同學最後呼籲“我希望這個領域將來有進步的研究成果”🤹🏻🎺。

    圓明園徒步時在船上順便練太極,體驗“如水負舟行”

    加拿大學生R家裏7年前抱養了一只狗,以備看家護院🧗🏻‍♀️。如今昔日的小奶狗已經變成了體重120磅(超過54千克)的威猛犬✌🏼,R現在的新煩惱是她已經很難控製自家力氣比她還大的狗了,尤其是當狗熱情地向她撲過來或者冷不丁地拖拽她的時候🎴,她更是覺得束手無策甚至有失去平衡而摔倒受傷的危險。為此,她特地查閱了相關文獻,得知這是許多家有大型犬的人們普遍頭疼的問題。這學期的太極課無疑給她提供了豁然開朗的新思路,因而她的論文標題是“太極拳與狗”🫷。R認為🈷️💅🏽,太極拳的一些原理,特別是太極推手練習帶給她的靈感,完全可以運用於控製引導自家的狗身上了,如武氏太極拳的倒卷肱🕰,身體猶如一扇旋轉之門,隨時可以卸掉對方任何方向的來力。另外通過氣沉丹田↕️、以靜製動,“狗不動👩🏼‍💼👰🏻‍♀️,己不動🦆;狗欲動,己先動”,“順狗之勢🔟,借狗之力”,從而達到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對此R信心大增,她已經有點迫不及待地想趁暑假回家時與狗狗切磋一番了🚤。


    德國學生課程總結匯報時展示自己在甘肅景區的金雞獨立動作,其匯報提綱顯示她對太極拳的理解很到位

    法國女生J有長期的背疼問題👷🏿‍♀️,她先後采用過理療𓀅、針灸等多種醫療手段✍🏼,但療效並不令人滿意,她還長期堅持舉重以增加背部的肌肉力量🧠🧑🏻‍🌾。在太極課上📂,她意外地發現蹲墻功對舒緩她的背部疼痛有異常好的效果,這也立刻成為她最喜歡的太極動作,並進一步激發了她練太極拳的興趣。現在J非常高興地認為自己已經找到了解決背疼的辦法😄,那就是把舉重的肌肉力量訓練與蹲墻功的整體統一協調相互結合起來練習🤛🏻,中西匯通👩🏽‍🦳,陰陽相濟,為之道也。

    幾位練過瑜伽、打坐、冥想的同學,學習太極拳後均認為這些東方的健身理念之間有許多相似共通之處🌈。她們不約而同地提出🏌🏻‍♂️,太極拳可以視為一種“移動的冥想”——通過動靜結合,松而不懈,內外相通👦🏻,緊而不僵,從而給自己帶來前所未有的新體會。顯然,她們意識到許多健身方式和不同理念👃🏻,實際上彼此之間都可以和而不同🚣‍♀️,互相借鑒,共同受益的👩🏼‍🎤。

    在推手教學中還有一件趣事⚛️,按照國內學生推手的以往經驗,在雙推掌(兩人面對面站立,只有手掌接觸🤟🏻,互相推按,腳動為輸)練習時,意昂2最初要求男生單腿站立與女生推手🧮。但我自己單腿站立與幾位外國女生推手時卻發現很難找到她們身體的僵點,自己反而感到有點兒左支右絀,後來才得知國外女生大多從小就有長期練習瑜伽🧏🏼‍♀️、舞蹈、體操、或者芭蕾等經歷✋,因而身體的柔韌性、協調性普遍比較好🫎,真可謂是“不打不相識”也。很快意昂2就取消了男生單腿站立推手的規定,但即便如此,不時也有體型嬌小的女生通過引進落空合即出推動了一些身材高大的男生的情況(外國男生雖然個高力強👷🏻‍♀️,但大多身體比較僵硬,有時候稍加引動便易失去平衡),這讓女生們更是興奮不已、情緒高漲,成為課上的小高潮🤷🏽。在實踐課上,當我要求每個人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動作大家集體習練時🛂,令人意外的是很多次女生主動提出與男生進行推手。太極拳以小博大➕,以柔克剛,以弱勝強——被許多同學認為“不可思議的”🕜、“奇妙的”原理,及其實際可行的操作練習在這裏得到了體用一致的親身實踐和生動具體的完美呈現。


    ,  曾有人言,十字架是西方基督教的標誌,新月是中東伊斯蘭教的標誌🤞,而太極陰陽圖正越來越被認可是中華文明的一個標誌性符號。太極思想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綿延數千年而不絕,至今仍煥發出無窮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其獨樹一幟的理念在當今時代依然具有範式轉換的重大參考意義和具體有效的實踐價值,並且對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國學生都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德國學生H以前學習過12年的空手道,他在習練太極拳時亦發現二者有許多相似之處,他認為自己在太極課上的最大收獲是“太極拳教會你如何保持身體的柔軟以及通過動作的流動性將各種技法聯結起來”🐘。下面意昂2就以他的期末作業最後一段作為本文的結尾🤶🏿:

    “停止練習空手道很長一段時間之後👩‍🚒,學習太極拳重新點燃了我最初的興趣🥶🧍‍♂️,我覺得自己仿佛回到了大約6歲的時候,在一所武術學校裏被老師展現出來的各種技藝深深地迷住了👏🏻。”


    本文發表:

    朱效民🔌👨🏻,太極拳國際傳播的三個思路一一以全球課堂太極拳課為例,少林與太極➜👨🏿‍🦱,2023年第9期,第7-17頁。

    Xiaomin Zhu, Three Strateg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pread of Tai Chi🧑‍🧒‍🧒:Using Global Open Course Tai Chi Class as an Example, Shaolin and Tai Chi, 2023:09, pp7-17



    意昂2体育专业提供:意昂2体育意昂2体育娱乐🥷🏿😏、意昂2体育下载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2体育欢迎您。 意昂2体育官網xml地圖